森林培育学_基础知识

发表时间:2023-12-06 03:59:00 来源:媒体关注

  26.种植点的配置:(1)行状配置:●正方形配置:行距等于株距,比较均匀,用材林和经济林常采用。●长方形配置:行距大于株距,有利于行内提前郁闭及行间进行机械化作业。●品字形配置: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成品字形,有利于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更有助于树冠发育均匀,在山地和沙区也普遍采用。●正三角形配置:最均匀的配置,这样的形式可以在不减少单株营养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从而得到高产。(2)群状配置:是使群内较早到达郁闭,有利于抵御外界不良因子的危害。但是这种配置在利用林地空间方面不如行状配置,所以产量不高。

  29.混交林和纯林的应用条件:●培育防护林和风景林等生态公益林应培育混交林,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应培育纯林。●立地条件或其他条件极其严酷只能营造纯林。●天然林中树种一般较复杂,应培育混交林;而人工林可根据其目标培育混交林或纯林。●生产中小径材可培育纯林,生产大径材可营造混交林。●现时单一林产品较畅销应营造纯林;如果对市场把握不准,则混交林更适应市场变化。●营造混交林经验不足,可先营造纯林,带有把握后再造混交林。

  52.种源选择原则:●应尽量选用本地种源。●在调进外地种子时,要选用与本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相似地区生产的种子。●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调运的范围比相反方向的大。●地势海拔变化对气候影响大,垂直调拨种子时,海拔高度不宜超过300-500m。

  53.良种基地:是指依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13.树种选择的基础:生物学特性(形态、解剖、遗传特性)、生态学特性(对环境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林学特性(单位面积产量—密度、结构)。

  15.生态幅度和生理幅度是有区别的。(经常是由于竞争的影响生理幅度受限制)P52

  38.林木个体生活史其余受精卵第一次分裂,终于植物死亡,期间经历营养过程和繁殖过程。

  39.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转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40.林木个体发育:是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林木器官组织和细胞在质上的变化。

  34.树种的混交类型:① 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② 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③ 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④ 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

  35.混交树种的选择条件:应与主要树种有不同的生态要求;充分的利用天然成分;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美学价值;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性;容易繁殖,以便于调整和伐后恢复。

  61.确定采种期的原则:●成熟期和脱落期非常相近,种子轻小,有翅或有毛,成熟后易随风飞散的种子,应在成熟后脱落前采收,如杨、柳、榆等树种,在春末、夏初种子成熟。●成熟后虽不立即脱落,但一经脱落,难以从地面收集的种子,如落叶树、油松、侧柏等,应在种子脱落前从树上采集球果(秋季成熟)。●成熟后经较短时期即脱落的大粒种子,如橡栎类、板栗、核桃、银杏等,可在成熟脱落后在地面上收集。●成熟后较长时间不脱落的阔叶树种,如苦楝、皂角、槐树等,虽然可延长采种时期,但不能延迟太长,以免因长期挂在树上降低种子品质。

  27.培育混交林的意义:可以充分的利用光能和地力、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多种效益、可有效地提高林木的抗性。

  28.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机械的作用方式:伤害、缠绕、绞杀等。●生物的作用方式:授粉、根系连生、菌丝桥等。●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辐射场、热场等。●生物化学的作用方式:化感作用。●生理生态的作用方式:①改变林地的物理环境② 改变林地的生物环境③改变林地化学环境 (互不利用养分、枯落物分解、土壤养分有效化、树种间养分互补转移等)

  11.林种划分:●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海岸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用材林:速生、优质、丰产、定向、高效、稳定。●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四旁植树:路旁、村旁、水旁、宅旁

  12.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分别研究其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林业生产现状、有一定的问题,探索其允许的或可能的林业生产规模、最佳布局和对现在的状况进行调整的必要措施。●意义:是协调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的需要;由于林业生产具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有助于领导部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正确组织生产。

  8.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地域分异原则:在森林里地分类系统中的任何一级森林立地单元都必须反映本级范围内自然地理因子。●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主导因子及其划分指标,就能较容易的将类型区分开。●简明实用原则:森林立地分类的任务不仅要建立科学的立地分类系统,而且应使广大营林工作者容易理解和使用。

  36.混交方法:星状混交、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不规则混交、植生组混交。

  37.混交比例:●正常的情况下,主要树种混交比例应该大一些,但喜光、速生的乔木树种可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适当缩小混交比例。●竞争力强的树种混交比例不宜太大,以免压制主要树种。●立地条件优越的地方,混交树种比例不宜过大,其中伴生树种应多与灌木树种。●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少用伴生树种,多用灌木树种。●群团状的混交方法,混交树种所占的比例大多较小,而行状或单株的混交方法,其比例通常较大。

  1.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2.森林立地:有两层含义,第一,它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的综合。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在其上的树种无关。

  3.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别的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21.密度的作用:●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中的作用。●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树高、直径、单株材积( )、林分干材产量。●密度对生物量的作用:单产、总产量。●密度对干材质量的作用:侧枝数量和节疤数量。●密度对根系生长及林分稳定性的作用

  54.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的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55.种子园:是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的基本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分为无性系种子园和实生苗种子园。

  56.采穗圃: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分初级采穗圃和高级采穗圃两种。

  41.林木生长的周期性: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分为前期生长类型,全期生长类型。

  43.林木群体生长发育:幼苗阶段、幼树阶段、幼龄林阶段、中龄林阶段、成熟林阶段、过熟林阶段。

  17.各林种的树种选择:●用材林: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经济林:早实、丰产、优质。●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抗逆、生长迅速、根系、价值)水土保持林(适应性、生长、根系、树冠)固沙林(耐旱、抗风沙埋、耐瘠薄)。●薪炭林:生产及生物量、更新萌蘖、适应性、综合效益。●环保林和风景林:吸收有害化学气体,净化空气,树形美观,色彩鲜明。●四旁植树:要因地制宜。路旁要美化环境,保护路基,避免阳光直射地面;水旁要护岸防蚀,保持水土;村旁和宅旁树种应多样化,兼顾防护、美化和生产。

  4.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45.森林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天气特征情况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46.森林现实生产力:森林植物群落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往往低于森林潜在生产力。

  47.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的途径: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遗传改良;林分结构调整;立地的选择和调控。

  特点: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腐殖质含量、酸碱度、侵蚀度、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

  特点: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对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与树木高生长紧密关联;非常容易测定;综合性强)

  57.林木种子产量预测方法:目测法、标准地法、平均标准木法、标准枝法、可见半面树冠球果估测法。

  59.形态成熟: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做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60.生理后熟: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种实,虽然在形态上已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

  31.主要树种:使人们培育的目的树种,防护效能好,经济价值高,或风景价值高。在混交林中一般数量最多,是优势树种。

  32.伴生树种:是在一定时期内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33.灌木树种:是在一定时期内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树种。

  49.种源地理变异的基本规律:种源间在绝大多数性状上存在非常明显差异,从中心产区到边缘产区,多数性状呈南北渐变趋势,中心产区生长快,但适应性不如非中心产区。

  50.种子区:是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也是造林用种的地域单位。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种子亚区。

  5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优良的遗传品质主要体现在用此种子造林形成的林分具有速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而播种品质优良则体现在种子物理特性和发芽能力等指标达到或超过有关国家标准。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只有在两者都优良的情况下才能称为良种。

  22.确定密度的原则:与经营目的的关系、与造林树种间的关系、与林地条件的关系、与培育技术的关系、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23.合理密度:在植物种群的不同时期单位面积上生产力最高的密度,不同时期的合理密度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范围。

  24.确定造林密度的总原则:一定树种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经营目的,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造林密度,这个密度应当在由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所控制的合理密度范围内,而其具体取值又应当以能取得最大效益来测算。

  9.立地分类的依据:●区划单位划分依据:地貌、水热组合、岩性等的分异性。●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依据:环境条件、植被条件和林木生长状况。

  10.森林经营模式:●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一体化模式。●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模式:以林业分工论和多效益理论为指导,分类经营。●森林多种效益综合经营模式:前两者的中间型,以森林的永续利用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