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江:一江一河应成为全世界新标杆成为全世界旅游必达目的地

发表时间:2024-01-29 04:35:51 来源:生态旅游

  2024年1月16日,澎湃下午茶2024开题会“‘一江一河’文旅协同开发与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在上海举办。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程梅红出席活动。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协调处处长赵炅;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伍江;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俊杰;百联资控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陆红花;上海浦江游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久事苏州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尧五位嘉宾从国际经验、统筹规划、商旅文结合等角度对上海如何挖掘、协同开发“一江一河”文旅资源提出了建议。

  伍江发表“对标国际成功经验,打造全球滨水公共空间新标杆”主旨演讲。他认为,城市滨水空间是自然生态、人类文明、社会生活、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集聚地。对标全球,上海“一江一河”多样化的特色将创造更多文旅价值,未来可成为全世界滨水空间的新标杆、文旅休闲的新名片和人民城市的最佳实践地。

  城市是人类为生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创造的空间,它与所有生命体一样,首先依托于自然。而水是自然中与人关系最紧密的要素之一,生命的生长、城市的产生发展总是伴随着水。人类的亲水特性也突出了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性。在今天,滨水空间之所以能成为文旅资源,我认为主要有三层原因。

  第一,滨水空间是城市宝贵的公共空间资源。城市需要公共空间。首先,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人们需要寻找能够直接进行社会交往的空间,如今城市中的私人空间的拥有量越来越小,让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越发重要。其次,紧凑的现代生活节奏挤占了休闲时间,这就要求城市提供更高密度的、更有集聚性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对滨水空间的热爱与向往使滨水成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在历史上,“一江一河”并不总是被公众所享,过去的开发也曾限制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上海及时作出调整规划,贯通黄浦江和苏州河中心城区段,不仅是空间贯通,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位市民开放。

  第二,滨水空间是城市最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在高度集聚和密集的大城市生活,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渴望比过去更加强烈。滨水空间往往是城市中最好的生态空间之一,这里有开阔的水面,利于各种各样植物的生长。今天我们谈城市空间发展,除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社会交往、经济生产的需要,还有为当下,为后代,为可持续发展而保护自然资源。

  第三,滨水空间中蕴藏着城市最深厚的人类历史背景和文化。城市总是在水边发展起来。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有更重要的位置,在这种意义上,滨水空间也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集聚地。随人类文化文明的进步,滨水空间也承载了更多的活动,进而成为宝贵的文旅空间资源。所谓文化旅游,就是让身处城市之中,和远道而来的人们共同欣赏这座城市最美好的自然、文化与社会。

  所有国际著名旅游城市都有非常好的滨水空间资源,例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这些城市和上海一样,也是在河的两岸产生、发展起来的,高度集中了城市千百年来的文明。沿岸也成为伦敦、巴黎最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海岸线、法国尼斯到摩纳哥的地中海沿岸也是如此。

  这些世界知名的滨水文旅项目,一种原因是依托其天然优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成功的塑造。这是因为,来城市旅游的人并不仅仅是为了纯粹欣赏原始状态的自然环境,而是欣赏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与人类社会进行互动,文明如何在美好环境中诞生。这才是城市文化旅游的核心。滨河、沿海,这些城市起源的地方自然就成为了旅游的亮点。

  当然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这些水岸曾经一度因为经济发展需求,被更多强调它的生产价值,例如美国波士顿的港区。不过随工业的转型,这些传统的工业、产业所占据的滨水空间逐渐被开发出更多元的价值。

  二十多年前,上海开始开发利用黄浦江两岸和整治改造苏州河,同波士顿、伦敦一样,将滨水从生产型空间转变为生活型空间,让它回归文化、自然、生态,将自然生态、文化旅游、公共交往的价值展现在城市之中。

  现在来看,上海“一江一河”与全球滨水空间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有特色。可以总结出以下六点:

  一是空间形态的特色。“一江一河”穿城而过,其丁字形的格局对城市空间有着最大的覆盖面,使上海最大程度地拥有了滨水空间;同时,这两条河形态各异:一条宽、一条窄,一条相对笔直,一条蜿蜒曲折,带来多样的滨水空间形态。也正因如此,上海有迷人的外滩风貌,外滩不仅由建筑构成,也因黄浦江的弧线塑造了独特的空间景观,而苏州河的“九曲十八弯”又为我们创造了“移步换景”的宜人体验。

  第二是尺度特色。黄浦江两岸的雄伟开阔,与苏州河两岸的舒适惬意,满足了人对多样化尺度的需求。

  第三是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上海无论是从古代慢慢的出现的人类聚居,七百多年前最早出现的上海县城,还是到一百八十年前的开埠,都与水息息相关。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传统的江南水乡文化和红色文化都在“一江一河”中得以体现。

  第四是建筑特色。很多城市都有很漂亮海岸线,但岸边的房子看上去都没什么特色。上海不一样,外滩几十栋建筑没有一栋是一样的。外滩建筑群与对岸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的陆家嘴,两种空间对立形成了全新的城市轮廓和时代特色,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

  上海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留下了大量工业的遗存,这些遗存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工业遗存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黄浦江两岸。另外,石库门作为上海里弄居住建筑的代表,也是全世界少有的建筑居住类型,这个城市的大部分人曾经居住在里面。

  第五是桥梁特色。“一江一河”上的桥数量之多、形态之丰富。黄浦江上的跨海大桥,苏州河上的跨河小桥,每一座桥都不一样。

  第六是码头特色。码头是连接水与岸的空间,黄浦江的“大码头”,苏州河的“小码头”,大与小的结合为城市空间带来更多的趣味。

  以上这些都是“一江一河”的重要特点,也是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最重要和宝贵的资源。

  “一江一河”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宏伟的目标,我对此有三点建议:一是把“一江一河”建设成滨水公共空间的全球新标杆,成为全世界城市中最好的滨水空间与必达的旅游目的地;二是将“一江一河”建设成文化旅游休闲的全球新名片;三是使“一江一河”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的最佳实践地,将城市最宝贵的资源为所有的市民、游客共享。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我认为可以从服务设施、交通可达、生态系统、公共活动和历史背景和文化五方面做努力。

  第一,要逐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完善滨水空间的公共服务水平。滨水空间不只是景观,还需要服务设施的支撑,需要有提供充饥、喝水、歇脚和遮荫等服务的地方。

  第二,要逐步加强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提升滨水空间的系统生态效应。我们不只需要美丽的绿化,更应理性看到生态空间,让绿化发挥本身的固碳、净化空气作用。

  第三,需要加强抵达交通系统规划建设,提高滨水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如果滨水不可达,它的各类价值将难以发挥。比如现在滨江的轨道交通站点到岸边基本上还有0.5-1公里的路程,地铁站到江边没有短驳接送,需要加强建设。

  第四,加强大型公共活动策划组织,丰富滨水公共空间的公共活动内容。丰富的滨水公共空间活动将创造当代的文化,上海最成功的一次滨水空间活动,是世博会,将浦江两岸带动起来了。我们应该更多各式各样的活动,把“一江一河”两岸变成活动场地,已成功举办五季的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季也是一个例子。办活动除了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是留下重要的城市记忆。在世博会馆址边上走,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忘记这一个地区曾经举办过世博会。整体空间就有故事性,而故事性恰恰是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五,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展示上海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和人文精神。城市在水边起源,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和创造新文化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这些历史故事既是对城市发展、文明进步的回顾,也是发展的源头,是创造未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