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马勇等: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4-03-28 13:42:07 来源:生态管护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同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关系生动而深刻的论述。其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文件和顶层设计中。“两山理论”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习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上旗帜鲜明地提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良好载体和重要方法,是其作为美丽产业、无烟产业的应有之义。生态旅游发展有助于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跨越。充分认识生态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特殊地位,科学厘清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正确设计生态旅游发展的提升路径,是现在及未来一段时期值得我国政府、学术界以及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

  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是面对严峻现实的积极响应,基于拉丁美洲地区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关系日益紧张的困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áin于1983年创造性地提出了西班牙语词汇Ecoturismo。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为。这一定义精炼地表达了生态旅游的两个要件:第一是到自然区域中旅游,第二是对当地环境和居民具有贡献。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被引入中国,随后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对生态旅游报以了充分的精力和热情,生态旅游慢慢的变成了官产学研媒共同青睐和推动的旅游产业中的宠儿。但严格意义上,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似乎离生态旅游提出的初衷渐行渐远,其根源在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兴起是建立在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上,而不是基于对传统旅游的反思之上。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旅游及其在旅游产业中的特殊地位进行再认识。首先,生态旅游是针对大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环境弊端的反思。大众旅游产业的出发点是为实现经济产出和满足旅游者体验需求,因此往往依靠超越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的不可逆改造实现目标。生态旅游正是面对这些弊端和问题提出的。其次,生态旅游不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价值诉求。为追求高收入所以提倡高消费、为吸引高人次所以降低门槛,是大众旅游服务产品的特点。但是生态旅游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其前提是确保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通常生态旅游是比大众旅游层次更高的旅游活动,体现在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更高。最后,作为理念的生态旅游可当作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南。生态旅游是绿色产业中的绿色产业,生态旅游发展所追求的旅游活动生态化、环境影响减量化以及目的地居民福祉应当作为我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价值指向和实践途径。

  目前,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等学科对“两山理论”已经做了大量的学理论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在地包括一个问题,即ECO的价值化问题,也就是ECO“变现”的问题,因此“两山理论”可以从ECO服务理论的角度加以科学解释。ECO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是King(1966)和Helliwell(1969)最先提出使用。但真正使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受到全球关注并提升到新的高度的当属Costanza团队——他们1997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全球自然ECO服务价值”(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e)一文,推进了ECO服务价值化、货币化研究。经过Costanza的估算,全球ECO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约合16万亿~54万亿美元,ECO服务可分解为干扰调节、土壤形成、营养循环、废物回收处理、授粉、生物控制、栖息地、基因资源、娱乐、文化等17种类型,而海洋、海岸、森林、草地、湿地、水体、耕地等不同ECO单位面积上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和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绿水青山”良好的ECO能提供的ECO服务价值往往更高。生态旅游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方式。从作用机制上讲,可持续的生态旅游能充分的发挥ECO服务中的娱乐、文化功能,进而提升ECO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是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变的“催化剂”。

  生态旅游契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本质内涵。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部署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4大任务,其中,推进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传统的旅游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很快,但不平稳,波动起伏很大,发展模式粗放,尤其是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破坏,以及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但生态旅游是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的旅游活动,是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经济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它契合习指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提供生态旅游服务产品以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是在“不搞大开发”的基础上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小康奋斗目标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旅游服务产品的开发上集中表现为产品的生态化倾向。

  生态旅游能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让百姓生活富起来,让生态环境美起来,它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百姓的经济收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它搭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台,是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方法,更是将我国优美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因此,将生态旅游发展作为统筹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扩大内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积极地推进生态旅游中心城镇和生态旅游特色乡村的建设,使生态旅游成为推动我们国家绿色发展的协调带动产业和先行示范产业,成为振兴乡村经济、营造美丽宜居环境、推动共同富裕的全民幸福产业。

  学术界:要勇于承担起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引领和纠偏的任务,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扭转生态旅游泛化、异化的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做好旅游产业生态水平的评价,甄别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否绿色生态。首先,通过测算旅游生态效率,判断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将旅游生态效率的测算更多地应用到旅游线路、旅游服务产品、旅游企业等微观层面上。其次,利用旅游碳排放,衡量旅游活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提倡旅游消费低碳化。最后,利用ECO服务价值,监控较长时间序列的旅游目的地ECO服务功能变动情况,并以此促进旅游目的地自然资本投资。

  管理侧:由于生态旅游概念本身在学术界尚未得到清晰和公认的界定,现阶段生态旅游泛化现象较为严重。由此引发的是生态旅游市场的不规范,有些地方生态旅游慢慢的变成了噱头,“伪”和“泛”生态旅游服务产品充斥市场,亟须实施政府主导下的规制措施。首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和旅游人次增长的做法,对那些以牺牲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衡、生物链断裂、资源退化为代价换取旅游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旅游产业业态要坚决否决。其次,加快制定支持生态旅游发展法律和法规,从制度层面将生态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推进生态旅游市场规范化,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融资、土地和税费等政策支持。最后,加强生态旅游服务产品认证,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相关认证标准制定我国生态旅游认证标准体系,强化对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服务产品进行认证和检验,剔除滥竽充数、名不副实的产品,净化优化生态旅游服务产品供给。

  供给侧:目前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服务产品供给类型不多,主要以登山徒步、溯溪攀岩、潜水冲浪等常态化产品为主,产品更新迭代较慢,缺乏创新。首先,做好生态旅游策划与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是生态旅游产业链的起点,是一切生态旅游活动的基础。生态旅游开发者开发出良好的旅游服务产品,是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的保障。其次,依托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等资源禀赋,在严格把控旅游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创新生态旅游活动内容,突出生态旅游活动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生态康养、生态运动等功能。最后,促进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融合。

  需求侧: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生态旅游发展离不开旅游者的参与,需求侧生态旅游理念升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旅游供给侧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然而根据我们国家学者李正欢从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角度来界定生态旅游者的旅为层次,可划分为自在、自觉、自为3个层次。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处于自在层次的生态旅游者高达95%,这些旅游者的生态保护意识还处于一种模糊、潜在的状态。因此,亟须将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我国生态旅游者群体水平。生态旅游应该是在给旅游者提供赏心悦目旅游体验的同时,让他们可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获得情境的陶冶,从单纯地享受环境走向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树立起绿色发展的意识,直到旅为的改变。也就是说,生态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过程也是接受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过程,他们走进大自然,也是走入了环境保护教育的课程,让他们具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第一作者系该院院长、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讲师、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8-05-03)

  马勇, 郭田田. 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J]. 旅游学刊, 2018, 33(8): 16-18.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