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森林近于自然又优于自然

发表时间:2024-01-30 05:36:56 来源:党建之声

  在德国,有一种经营管理森林的理论被称为“近自然森林经营”,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依托自然条件、借助自然力量、模拟自然形态,通过人为干预,加速森林发育进程,培育接近自然又优于自然、功能完备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育林理念和技术操作体系。

  2009年,中德财政合作贵州省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以下简称“中德项目”)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近自然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项目实施以来,我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成功探索和总结出了一整套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和技术体系,项目实施地的森林ECO服务功能价值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构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的“贵州模式”,为南方集体林区乃至中国森林经营管理提供了“最佳样板”。

  走进大方县安乐乡安乐村的林下天麻种植基地,仔仔细细地观察会发现,同一片森林居然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长势景象。

  在山路的左边,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清晰可见,走进树木之间,阳光倾泻、微风徐徐,因为通透让人感觉十分自在,脚下一垄垄的小土坡里,天麻在吸收着大地的养分茁壮成长。可山路的右边,却是灌木蔓延、杂草丛生,人根本没办法走进去,由于不透光不透风且树木太密太挤,放眼过去也看不到一棵粗壮的大树。

  “这是我们特意做的对比试验,就是想让大家能直观地感受到,森林应该要怎么经营,才是最好的方式。”大方县林业局副局长杨尚军介绍,这片森林是大方县的国家二级公益林,以前都是右边这样肆意生长、生态价值不高也没有经济利用价值的杂林。“但是我们把小树、歪树、弱树都砍伐掉、把灌木丛清洗整理干净,进行科学间伐、抚育后,林地就是左边的样子,通风透光性更好,树木粗了也长得高了,林分质量得到一定效果提升。此外,抚育砍伐下来的残枝可用于制作菌材,清理出的林地又能发展林下经济,原来一文不值的林地现在每亩至少能轻松的获得2000元的收益。”

  省林业局对外合作与产业中心主任姚建勇介绍,在贵州,森林的经营往往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采伐,一整片森林都“剃光头、拔大毛、开天窗”,采伐后光秃秃的什么都不剩,又重新栽种。另一种则是完全不管不顾,任其肆意生长,这样的森林密度过大必然造成林内的枯立木过多,使森林的健康稳定水平下降,森林的生态功能也会降低。

  要么砍光要么一棵也不砍,由于管理方式和手段粗放,过去的贵州缺少先进适用的森林经营管理技术体系,为此森林生产力也较为低下,全省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仅为3.8立方米/亩,为全国中等水准的70%,且森林功能单一,幼林居多,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差。

  “其实森林是不怕砍的,关键是砍什么留什么,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完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姚建勇说。

  2009年中德项目落户贵州,该项目总投资8134万元人民币,其中德方赠款450万欧元,中方配套3859万元人民币,分别在贵阳、毕节两市的开阳县、息烽县、大方县、黔西县(现黔西市)、金沙县和百里杜鹃管委会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成功探索和总结出了一整套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和技术体系,形成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的“贵州模式”。

  由于中德两国的国情、林情差异很大,照搬照套其森林经营管理技术体系寸步难行,国内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必须因地制宜,建立符合贵州地理环境的技术标准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林业局与德方专家一道,在项目区一线,深入剖析各个技术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制定出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指南》《森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编制指南》《森林可持续经营监测指南》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了一套适合贵州的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德国技术本土化。

  森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是制定年度工作规划、申请木材采伐指标、组织经营活动的依据。贵州改变了国内以采伐限额管理为主、重在控制资源消耗的采伐管理模式,确立了按森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开展经营活动、重在提高森林质量效益的新模式。经过探索实践,开发出了森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编制软件,探索出了既可靠又节约时间的外业调查方法,提升工作效率近10倍,解决了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共编制完成森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151个,涉及面积93.6万亩,在项目区实现了按森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组织并且开展经营活动,开创了南方集体林区的先河。

  任何林业项目的实施,都一定要坚持以林农为主体,大幅度增加林农收入。为此,贵州建立了以林农培训为重点的三级培训模式:第一级由德国专家培训中方人员,第二级由省项目办、省监测中心培训市县项目办人员,第三级由县项目办培训林农。从理念上,讲授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从实操上,重点培训标树测量、油锯操作、采伐安全等实用技术。通过这一些培训和多年的实践,许多林农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土专家”,承担起了项目施工中绝大部分的技术工作。

  因为项目区每户农户拥有的森林面积小、交叉分散且交通不便,按项目要求组织并且开展规模经营成为难题。为此,贵州确立了以农民自愿参加为前提、以村为单位建立森林经营管理委员会、以民选代表和村领导共同负责的森林经营管理组织模式,出台了《参与式林业方法指南》,引导农民组建了151个森林经营单位。结合项目对农民的培训,森林经营管理委员会基本具备自主管理、自主施工、自主经营的能力,实现了农户抱团发展,让“小”农户与“大”社团联合起来,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黔西市大箐坡通过实施“中德项目”进行抚育后的森林,林分质量和林地经济价值都得到提升。 罗兴祥 摄

  项目实施间伐4年后,中龄林分和近熟林分的胸径年生长量分别提高35.29%和27.02%,立木蓄积平均年生长量分别提高24.67%和33.33%,ECO服务功能价值提高了30%,森林质量和林分结构显著改善。同时,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林农收入进一步稳定提升,项目区6.02万农户年人均收入从项目实施前不到2000元增加到2600元。实施项目修建林区道路320余公里,极大改善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林区森林旅游的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引进了德国自然教育理念,中德合作在贵阳长坡岭建成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个森林体验教育中心,结合贵州实际出版了第一本《森林教育指南》,发布第一批省级自然教育基地10个,为推动我省自然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德国而来,在贵州落地。这样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得到了德国首席技术顾问胡伯特·福斯特的高度评价,他说:“如果贵州乃至中国的森林目标是建设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充满了许多活力、稳定和生产力高的林分,一个有效途径是实施与中德合作贵州省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类似的、符合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和技术方面的要求的森林管理模式。”四川、重庆、甘肃、陕西、安徽、湖北等省(市)也陆续到贵州考察学习中德项目的成功经验,表示“贵州模式”为南方集体林区乃至中国森林经营管理提供了“最佳样板”。

  “中德项目是我省林业对外合作项目效果最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项目之一,但其实际意义是更深刻更广泛的。”省林业局局长胡洪成认为,中德项目虽然已经圆满完成,但是贵州的森林经营事业仍然需要大力推进。我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12%,看上去是满山覆绿,实际上全省林分质量差、树种单一、森林蓄积量低等问题依旧很突出,除了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外,根本原因是全省林农森林经营思路和技术落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和技术在群众中的知晓率低、普及度差,各地还不会算长远的经济账和生态账。

  “为此,我们要把推广德援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强化森林科学可持续经营作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手段,把项目实施期间积累的成功经验、创建的先进模式、掌握的现代理念、建立的各项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各地要按省林业局的统一部署,结合真实的情况,积极创新实践,将全省森林经营水平提升到新台阶。”胡洪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