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生态文明”离我们有多远?

发表时间:2024-04-28 11:14:41 来源:BOB官方下载地址

  近日,“生态文明”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生态旅游”也成了旅游业中非常关注的焦点。先是有报道说我国某景区要与周围的原生态景区进行合并,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生态旅游公园,随后有舆论怀疑“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这些年来,游人的蜂拥而至已经对景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公园的管理和维护能否赶得上面积的扩大呢?

  而更深层次的探讨则认为,“生态旅游”虽然常被旅游开发者挂在嘴边,游人也对之耳熟能详,可是有多少人了解它的含义呢?当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有多少人能够放弃眼前利益去维护生态?又有多少人遵循自然资源保护的原则,认真做过一回生态游?对游客来说,在游山玩水的模式中加上不乱扔垃圾、不采摘花草之类的自我约束就足够了吗?笔者在采访中发现,“生态旅游”从概念到实践还有许多障碍有待逾越。

  “‘生态旅游’是一种高端的求知层次的旅游,它要达到的是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研究专家、西南林业学院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中心主任杨宇明教授这样定义生态旅游,“它倡导的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对于‘生态旅游’来说,旅游对象和旅游者之间不再是商品交换的关系,作为对象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旅游者是平等的,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那里面也有人类的精神和感情积淀。人是其中的一分子,尊重自然、与自然对话,与天地融合,人们会从中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杨宇明认为这样一种体验是“一种回归的体验,‘生态旅游’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游戏愿望,而且也能满足大家的求知愿望,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方式。”

  西南林业学院生态旅游学院院长叶文说:“‘生态旅游’有四个特性,它应该是认知性的,是重视教育和尊重环境的,而且它也要带动当地社区的参与和发展,在旅游开发者获取经济利益上是有限度的。”

  “在山上骑马,看看自然山水就是生态旅游了?这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理解得太泛化了。”杨宇明教授说,“有时还存在着对‘生态旅游’概念的异化,有的旅游开发商打着生态的名义,却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修建星级宾馆等娱乐设施,使很多景区过于商业化和人工化,破坏了其本来的面貌和状态。”

  “目前很多旅行社推出的生态旅游路线都还属于大众观光游的层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叶文教授也有同感,“现在我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过于泛化,本来‘生态旅游’在西方流行的时候是一种小众的旅游方式,注重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旅行者的环境教育,而现在我国兴起的还多是大众观光,只是感知性的。”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魏小安认为,发达国家诠释的生态旅游概念和发展中国家所理解的生态旅游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发达国家诠释的生态旅游是少量的人,最原始的活动形式,对自然最少限度的破坏,然后达到旅游的满足,生态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内涵就是这么一个内含。如果要归类,生态旅游实际上归到特种旅游、专项旅游这一类。“这是发达国家的认识和发达国家的实践,这个认识和实践得到了世界性的呼应。但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对生态旅游恐怕不能这么把握,对我们来说,发展是硬道理,资源和环境如此宝贵,我们要把这个资源和环境尽快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魏小安说。

  魏小安认为,目前,生态旅游的理论和生态旅游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在慢慢地发展,但是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模式,也没有一套大家约定俗成的做法,实际上各个国家都在摸索。

  “生态旅游,前提是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但是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动力,假如没有这个转化,好多事情做不下来。环境是最短缺最宝贵的资源,但是我们还没有奢侈到把这个资源闲置起来的程度。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可完全这么做,比如说很多土地不让种,然后政府拿钱,农民只要不种地就给你钱,你要种地反而不支持你,为什么?为保护自然。我们能做到吗,很多地方不能开发,一定不可以开发,不开发老百姓生活怎么办,政府拿钱养,我们也照样做不到。所以我们在某一些程度上是在走一条钢丝,这条钢丝怎么走,一是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理念,但是不能照搬他们的制度和政策;二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但是又不能迁就我们的国情。”魏小安说,“我们面临着当地老百姓要求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这是和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区别。发达国家生态旅游可以是原生态的,是少数人、非大众化的,我们就不能如此。”

  鉴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找到发展和保护的平衡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商和经营者当然希望可以从中赚取利润,而制度上的规定有时却会造成二者的矛盾。“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往往和当地政府的政绩相关,在评估旅游业绩的时候有两个主要指标: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但问题是,目前对旅游收入的定义还不是很清楚,比如餐饮业、宾馆业、零售业等的收入是否也要计算到内,还没有清晰的界定,所以旅游收入一般不作为评估的标准,其实是要看旅游人次,所以人次就成了各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这就容易造成忽略景区承载能力的情况,给景区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再谈保护就很困难。”叶文教授说。

  但同时叶文教授也强调,这是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上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毕竟我国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才刚刚十余年,全球范围内对它的探讨也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探讨和试验。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面临着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宽泛、缺少标准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在进行生态旅游的规划和发展时还应该综合国情、对不一样的地区因地制宜,杨宇明主任总结适于我们国家发展的思路是要实现“政府主导、特许经营、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几位专家都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的‘生态旅游’建设还需要过程,我们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保持耐心,但是我们也不能等,该需要做的还是要抓紧,尤其是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和教育要做好。”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齐晔教授说,“最有效的方式是将环境教育纳入现行的教育体系,使人们从一入学就能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再有就是大众媒体在这方面的责任和空间都是非常大的,要多向受众进行宣传。”

  “有的旅游区在大众观光的基础上,配合专业化的讲解导游,景区也根据相关要求加强管理,帮助人们了解‘生态旅游’的知识,提高人们在这方面的素质,都是很好的措施。这也是我们在把感知性的旅游转变为认知性的、重视教育和尊重环境的旅游所要努力的方面。”叶文教授说。

  除了文化层面上重视环境教育,在制度方面的改革也是不能缺失的。“我们大家可以采取多方融资的方式,尽力解决景区建设发展的资金问题,并且要建立监督体制,保证资金的使用是核心问题,要使这些资金能够真正落实到‘生态旅游’本身的发展上。”齐晔教授说。要找好获取利益和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点,还需要在企业和政府的职能上做调整改革。叶文教授说:“比如在对旅游区的经营开发中引入企业,经营者追求利益没有错,但是要适度,以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基础,对旅游接待人数等的管理要求要提高;而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更多的承担引导责任,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环境监视测定评估系统。当然,作为经营者,也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在‘生态旅游’方面的认识,这也是不能缺少的。”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